低空经济“飞起来”更要“飞得稳”
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,必须正确处理好“飞起来”和“保安全”的关系,从技术、政策、生态协同等维度深化对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。
一方面,需激活“天、地、人、机、链”五大要素,助力低空经济飞得更快。
其一,修天路,让“飞起来”有空域。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,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,促进空域政策松绑与试点先行,深圳、苏州等试点地区开放更多低空航线。推进5G-A/6G网络覆盖,部署“北斗+5G”高精度定位系统,定位误差控制在厘米级。建立动态分层分区空域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动态调整。制定不同高度层空域使用规则和标准,建立国家级低空智能监管平台,实现“一图看全域、一屏管全程”,在适飞区域实现“天路畅通,自动报备,一键智控,安全飞行”。
其二,建基地,让“飞起来”有保障。全面优化通航机场、起降点、地面服务站、空管塔台及沿途可能的应急起降点等基础设施,建设“垂直起降场+充电桩+气象站”微型枢纽网络,满足无人机智能飞行需要。规划沿高速公路、高压电网建设“5G导航+无人机巢”物流专用通道,降低通信盲区风险。推广共享起降坪,制定社区楼顶、停车场改建垂直起降场标准。
其三,育人才,让“飞起来”有队伍。近年来已建立近千家全国无人机培训机构与考试中心,数以万计无人机应用人才持证上岗,获得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驾驶员执照。支持人社系统开展低空职业资格认证,覆盖百万从业人员。
其四,机适航,让“飞起来”有载体。目前全国有上万家无人机制造科技企业,申报适航审定的约800款机型,而取得适航证的很少。无人机适航少、适航难,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,需调动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共同推进航空器适航审定服务。
其五,链合作,让“飞起来”有产业。发挥协会拓场景、强合作、赋效能的纽带作用,鼓励分散的无人机运营公司加盟行业协会,通过“一网通办”平台快速获取空域使用许可。支持协会与地方搭建合作平台,协办珠海航展、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等推动产业合作。拓展无人机在农林植保、城市物流、电网铁路、油气管道、水文监测等场景应用,倡导规划10分钟空中通勤圈、跨城1小时物流网络。携同顺丰、京东等企业推广“运山珍、采好茶、运稀矿、采样品、送海鲜”等无人机应用经验,让物流配送降本增效。
另一方面,需统筹发展和安全,实现市场需求与安全保障的动态平衡,着力构建“安全—飞行—应用—生态—发展”的正循环,让低空经济“飞得快”、更要“飞得稳”。
第一,坚持科学理念保安全。长期以来,我国民航安全监管取得世界一流的业绩,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“安全第一”的理念,将运行安全和生命安全作为重中之重。
第二,采用科学技术保安全。科学管理低空空域,推广三维数字空域试点,推动空域网格化动态管理,通过“5G+北斗”实现厘米级实时监控,与民航局UOM系统对接和统一管理。构建低空威胁数据库,提升信号抗干扰能力,强化飞行器环境感知与自主避障等,为飞行器AI避障算法提供实时训练样本,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低空飞行实时数据传输安全。
第三,优化监管机制保安全。建立责任界定机制,激发和扶助企业切实履行好安全主体责任,引入强制保险制度分散和化解风险。加强全行业安全主体队伍能力建设,严格规章制度执行,严格安全事件调查,开展事故容错能力建设,界定“开发期、先行区”事故容错底线。建立行业黑名单共享机制,开发公众监督平台,开通“低空安全随手拍”举报通道,对违规改装飞行器、恶意黑飞等行为实施联合惩戒,对提供重大线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空域使用优先权奖励。
第四,出台规章标准保安全。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公约基本框架,全面推行风险预控机制,完善法规与标准,科学评估安全等级,推行安全飞行行业自律公约、低空经济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等,让安全发展有章可循。